作为全球知名的社交通讯应用,LINE 在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同时,也因功能设计、运营策略等问题引发了诸多争议。这些争议涉及用户隐私、内容监管、商业竞争等多个领域,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争议
LINE 曾多次陷入数据安全争议。2021 年,有安全研究机构曝光 LINE 存在用户数据存储漏洞,部分用户的聊天记录、个人资料等信息可能被第三方获取。尽管 LINE 官方迅速发布补丁修复漏洞,但仍引发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担忧。
更受关注的是数据共享问题。有报道称 LINE 会将用户的位置信息、通讯记录等数据与合作企业共享,用于精准广告投放。虽然用户协议中提及数据共享条款,但复杂的条款内容让多数用户未能充分知晓,这种 “默认授权” 模式被批评为侵犯用户知情权。在日本,相关部门曾因 LINE 未明确告知数据跨境传输细节对其进行约谈。
内容监管与不良信息传播
LINE 的开放社交生态也带来了内容监管难题。平台上的 “群组聊天” 功能因管理松散,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温床。2022 年,日本警方查处多起利用 LINE 群组传播谣言、销售违禁品的案件,暴露了平台内容审核机制的漏洞。
付费贴图功能也曾引发争议。部分用户投诉,一些商家通过 LINE 贴图传播低俗、暴力内容,甚至隐含虚假广告信息。尽管 LINE 设有贴图审核标准,但大量用户自制贴图的涌入让审核难以全覆盖,导致不良内容时有出现。
商业竞争与垄断质疑
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等核心市场,LINE 因市场占有率过高引发垄断争议。有小型通讯应用开发商指控 LINE 利用市场优势,在应用商店推广、功能对接等方面设置壁垒,挤压竞争对手生存空间。2020 年,台湾地区公平交易委员会曾就 LINE 强制捆绑自家支付工具的行为展开调查。
LINE Pay 的商业推广也备受争议。部分线下商家反映,LINE 通过优惠补贴等方式强制要求商家优先使用 LINE Pay,否则限制其在平台的曝光机会。这种 “排他性合作” 模式被批评为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文化影响与社会责任争议
LINE 的表情贴图文化虽广受欢迎,但也引发文化争议。2023 年,一款涉及历史人物恶搞的贴图在平台上架后,因涉嫌亵渎历史被用户抵制,LINE 因审核不严被迫下架贴图并公开道歉。
在青少年保护方面,LINE 因未有效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长和消费行为遭诟病。有家长投诉,孩子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通过 LINE 购买虚拟礼物,单次消费金额高达数万元,而平台的退款流程复杂,维权难度较大。
面对这些争议,LINE 近年来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升级隐私保护功能、加强内容审核团队建设、优化未成年人保护措施。但作为用户基数庞大的社交平台,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仍是 LINE 需要长期面对的课题。对于用户而言,了解这些争议有助于更理性地使用应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